close

※VC-1 壓縮編碼

※微軟在2003年將其開發的視訊壓縮技術向美國的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(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;SMPTE)提出公開標準化的申請,並以VC-1(Video Codec 1)作為此新標準的命名,而且已經在2006年4月正式通過成為標準。

※ VC-1視訊編解碼標準—甫於2006年4月正式成為標準的微軟VC-1格式,則是基於Windows Media Video 9壓縮技術的影像壓縮標準,由三大編解碼元件所組成,每一個編解碼元件都具有其獨自的FourCC編碼。這些元件包含了以下三種:1.WMV3:也就是過去俗稱的WMV9,WMV3可以說是VC-1的構成基礎,它支援了循序編碼方式,可用來做為電腦的顯示,也支援了電視常用的交錯方式,不過當微軟開始進行WMV Advanced Profile的研發與推廣後,WMV3的交錯編碼就不再被需要了。WMV3包含了Simple以及Main這兩種Profile,並且應用在VC-1編解碼標準中。2.WMVA:這是最原始版本的WMV Advance Profile,被SMPTE接受納入為VC-1標準的草案,這個元件也被包含在微軟的視窗多媒體播放軟體Windows Media Player 10當中,不過在2006年正式被WVC1所取代。3.WVC1:也就是Windows Media Video 9 Advanced Profile的正式版,成為VC-1中最主要的編碼架構,被應用在次世代藍光影音的壓縮標準中。

※與H.264類似的是,VC-1包含了許多高階的編碼工具,不過在種類上有所差異?除了支援2分之1像素的Bilinear內插運算以外,VC-1還支援4分之一像素的Bicubic內插運算,傳統MPEG-2與MPEG-4皆只有使用2分之一像素Bilinear內插運算,因此最終輸出畫面將會變得模糊,再加上前後參考頁框皆是處於類似的狀況之下,畫面品質更是乏善可陳。VC-1是以16×16的MacroBLock為壓縮單位,1個MacroBlock1個MV(Motion Vector,運動向量),而在係數轉換上,則是包含了有8×8、換模式,理論上而言,轉換的區塊越小,能越能夠有效減少傳統MPEG-2壓縮後常見的ringing瑕疵。
※動作補償(motion composition)技術—VC-1只有4種,雖然VC-1在壓縮比方面雖然無法勝過H.264,但是在壓縮時間上,明顯比H.264短了許多。

※Sub-Pixel(次像素)VC-1採用Biliner以及Bicubic方式,最小可達4分之1像素。
※VC-1採用重疊平滑(Overlap Smoothing)對以intra模式壓縮的區塊則是提供了另1種重疊轉換技術,藉此彌補沒有區塊濾波器所可能產生的區塊問題。

※VC-1畫面間參考資料僅可由前1張的之前重建畫面所組成。在亮度的同畫面預測方面,則是使用傳統MPEG的作法,使用DC與AC方式的預測。

※在微軟強勢的商業作風之下,WMV成為網路串流媒體的主流格式之一,後繼的VC-1也成為藍光影音壓縮的標準格式之一 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吳老師 的頭像
    小吳老師

    曾經是明祥傳播的小吳 (小吳老師) 09491512

    小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